2008年3月12日星期三

写几点老大学中文的体会

我家老大是去年9月分开始上中文学校的。每周去一次,一次两堂课,每堂课50分钟,10周为一个学期。学校用的教材是马利平的,是一套针对海外华人孩子编写的中文教材。

我家老大的中文基础很不怎么样,准确地说是非常差。老大自从8个星期大就被老妈我残酷地送进了老美Daycare,从此再也没有受到过一天纯中文环境的熏陶。去中文学校之前老大一个中文字都不认识,真的不夸张,连“一(yi)”字都不认识(汗S)。我们这家中文学校从幼儿园班收起,但我们报名的时候没有搞清楚,他爹帮他报了个一年级版,于是就将错就错进了一年级。一年级班的孩子大多6岁到8岁不等,我家老大成了最小的。鉴于老大的中文基础和年龄,我们担心老大会跟不上,爱咋咋吧,我们也没有太高要求。

上个星期老大他们刚结束了第2学期,也就是20个星期。效果比俺原来想象的好很多,老大现在能认200来个汉字,其中70个左右会写。最重要的是每次中文学校他都主动愿意去,至今为止大人和孩子都没有TOUGH TIME。我对孩子学中文没有太高要求和太大压力,只要他保持不反感我就算达到目标了。

老大开始学中文的这几个月,我一直再观察,有几点感受想和大家分享一下,没有系统整理过,想到哪里写到哪里,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。

1)从哪个字学起?
如果过去有人问我:中文应该从哪个字学起?我可能会不加思索地说,当然是一二三啦,然后大呀,人呀。。。从易到难嘛。当我看到老大第一堂课接触的第一个词是“眼睛”的时候,我真为儿子捏把汗:可怜的儿啊,连“一”字都不认识,就学“眼睛”了。结果事实上老大看见那么“触目惊心”的字一点都不怵,好象也没有比学“一”字多费什么工夫。后来观察多了,我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。学语言应该从最常用的字学起,最常用的字不一定是简单字,但它们是日常生活中最频繁出现的字,孩子们最容易掌握,也是最值得学的。

2)先学拼音还是直接认字?
以前见妈妈们在讨论这个问题,我因为自己没有实践经验,实在插不上嘴。经过这几个月的学习,我本人现在非常认可“直接认字”的方法,至少对我家老大这样的孩子非常适用。我自己的体会如下。

首先,汉字本身是象形文字,如果不从结构上来认识一个汉字是无法理解这个汉字的精髓的。老大他们这20个星期里,把汉字中的常用笔画和偏旁部首都学了,我已经能看到这些基本功对小同学们学中文的影响了。比如说,看到“木”字旁孩子们知道是WOOD相关的,看到“月”肉旁多半是BODY PART。有点儿融会贯通的意思。

其次,这个年纪的孩子思维方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。给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学“少”字。当老师把写着“少”字的卡片举在孩子们跟前让他们猜的时候,有不少孩子嘻嘻哈哈地说是“smiling face"。第一时间,我硬是没有反应过来,一群调皮鬼,这哪跟哪啊?!等我缓过劲儿来,深感自愧不如。这一点在我家老大学中文的方法上我感觉也非常强烈,上下结构,左右结构,半包围结构。。。搞得门清,好象拼PUZZLE。从他写出来的汉字,也明显可以看出他对汉字的认识是从形状上来思维的。

第三,老大现在正津津乐道地炫耀他的phonics本领,谢天谢地暂时没有让他接触汉语拼音。我倒不是说汉语拼音和英文phonics一定会相互干扰,因为我没有试验过,但我确实宁愿他现在只会一种。按他们学校老师讲,大一些的时候会把拼音加上,以方便他们”自学成才“:)

3)先理解还是先背书?

学语言要背书这一点毋庸置疑。有人认为把书背上一千遍,不理解的也理解了,不明白的也明白了,自然就学会了。这一点我也承认。但大家都知道让ABC学中文难度大,头悬粱椎刺骨的精神更不容易灌输。老大学习中文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权衡理解和背书的关系。我做过一个小对比。老大第二册课本里有这样一篇课文,只有四行字:
远看山有色
近听水无声
春去花还在
人来鸟不飞
凭老大的记忆力,这么四行字真的不是个难题,可这篇课文读了N遍小子还是记不住,老妈我有点不解,于是耐心地一句句讲给老大听,然后慈祥地问老大:明白了吗?老大摇头。好,再讲一遍,于是直接告诉老大:这是在讲一幅画!老大扑闪着天真的眼睛问:为什么是一幅画?得,彻底地不理解,拉倒吧,咱们不背这篇了。果然,下堂课老师抽查的时候,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完整地背下来。相反,另一篇叫”小蝌蚪“的课文,长度是这个的3倍,可小朋友们个个背得琅琅上口。

我不反对背书,但觉得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背,否则有事倍功半的感觉。

刚才去查了教材作者的名字,是“马立平”不是“马利平”,特此更正一下。我不是马立平的托哈:)也不是因为事先看中了马利平的教材才送这家中文学校的。这家中文学校离我家最近,我家老大去了之后,我就跟着学习了一下,然后我慢慢体会到他们这套教学方法比较符合我的口味,所以就胡说八道地发表了一些个人的初浅感受。AFTER ALL,教材只是教材,关键的还是教的人和学的人。

前两个星期偶然和老大班上一同学的妈在走廊里闲聊。该妈说她女儿7岁半,去年在另一家中文学校上一年级,上来先教拼音,半页纸的课文很快就能自己读下来了,可拿出其中几个字来问都一问三不知。今年她女儿换到这边重新上一年级,好些字都明白了,很神奇啊。

我不会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我对”直接认字“方法的认可:这个女孩子第二遍学下来当然比第一次强,更不用说孩子又长大了一岁,这么大的孩子一岁之差区别大海里去了。我这个人就是无聊,回来后我又想起此事:不应该啊,汉语拼音入门的教法用得很很广泛,哪里会那么无效?!想着想着,我自己都笑了:记得那位妈妈提起过,他们在家不说白话,只说粤语。难怪,孩子按拼音读下课文来跟她平时接触到的声音根本对不上号!

闲着也是闲着,不上网烧瓶咱就干点别的。考证了一下,汉语拼音是1949年提议,1959年开始颁布的。嗯,老祖宗们上千年都没有拼音帮助学汉字。

请不要误会,我不是要宣传“汉语拼音无用论”,何况我自己也是学汉语拼音长大D:)。我更想知道的是汉语拼音是如何帮助小孩子学习中文的。想完上面那个例子,我的感受是:汉字是象形文字,汉语拼音是把我们说话的“声”和汉字的“形”联系起来的工具。所以,我觉得平常口语很好的孩子会更受益于拼音的帮助,而像上面那个孩子,因为缺乏“声”的那部分,可想而知她的感受。

我不是想说不应该教小朋友拼音,而且我敢肯定对萱萱这样的孩子教拼音是很有帮助的。我举上面那个孩子的例子是想说,每个孩子的背景和基础不一样,在给孩子先介绍拼音还是先学字的入门顺序上值得考虑一下。

拼音是要学的,本着我“无聊”的本性:),我昨晚又查了一下马立平教材的安排,他们的计划是这样的:学完最常用的700到800个字后开始引入拼音,其目的正如你说到的,在孩子先入为主基本掌握汉字发音和结构后,借助拼音能迅速扩大自己阅读的能力;汉字的计算机输入练习是从5年纪开始。AGAIN,我不是马的托哈(第一次连人家名字都写错了:)。我也不是说她那一套一定合适每个孩子,我自己也没有任何过来经验,抄在这里纯粹是供参考。

总之,每个孩子都会有最适合于自己的方法。

“中文学习,贵在坚持”,这一点其实是我想得最多的一点。我了解自己作为家长的弱点,我不太擅长掌握PUSH孩子的程度。所以一旦孩子出现反感情绪我自己很容易就先撤下来。我很相信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,所以作为家长我主要是要想办法让孩子保持正常的学习情绪,而学习的技巧孩子自己会PICK IT UP。

这才刚刚开始,如何让孩子能愉快地坚持下去还有LONG WAY TO GO。大家互勉。

没有评论: